棉花價格自去年年初開始上漲,10月份左右達到最高值,之后受調控政策影響回落降至谷底。今年棉價再次抬頭上行,如今山東地區皮棉售價在 31000—33000元/噸左右,大半個月的時間漲了30%。
現象一:棉價再次“抬頭”
“正月初八采購滌棉紗,每噸又漲了1500—2000元。棉價瘋了,我們怕了。 ”在2011年棉花形勢高層研討會上,一位紡織企業老板如此感嘆。去年開始,棉花價格先漲后跌,再大幅上揚,使眾多紡織企業措手不及。尤其是處于下游的中小家紡服裝企業,巨大的壓力使他們對今年的銷售行情普遍悲觀。
宏譽紡織有限公司銷售副總監彭忠波直言,加上用工、能源等成本的上漲,企業利潤不斷攤薄,稍作預期便膽戰心驚,年前不敢接長期單,怕報價高了嚇跑客戶,核成本價又害怕血本無歸。 “市場穩定才會有長期的收益,棉價這樣變化無常,企業的誠信經受著一次又一次考驗。 ”彭忠波無奈地說。即墨家紡企業華美集團負責人也表示,現在的棉紗和坯布幾乎價格翻倍,這意味著同樣產能下企業的周轉資金要翻倍,財務費用將明顯增加,納稅更是翻倍。
現象二:春裝銷售遇冷
棉花價格的大漲,毫無意外地傳導到終端市場。記者走訪市場了解到,幾乎所有品牌家紡服裝都有程度不同的漲幅。某服裝專柜導購告訴記者,今年的春裝價格漲幅在15%—20%,牛仔褲等棉制服裝更是上漲30%。以一件風衣為例,去年售價779元,今年同樣材質的款式已經突破千元。一位消費者直言:“風衣的價格足夠買一件羽絨服或者大衣了。 ”市紡織服裝行業協會負責人則認為,棉價上漲的傳導效應尚未完全到位,因為接下來生產的是秋冬服裝,估計秋裝上市時價格會在此基礎上再提高10%—20%。
價格大漲,春裝實際銷售量比往年同期卻有非常明顯的下降。“多數企業并不依賴以售價拉動利潤。家紡服裝市場的規律是,當遇到通貨膨脹時,人們會壓縮消費開支,從而出現有價無市的情況。所以廠家漲價的底氣并不足。 ”業內人士分析。
應對之策:技術改造、面料替代、市場轉型
面對壓力, 青紡聯等大型企業已嘗試開發棉花基地,從源頭上搶低價棉。中小紡企也在尋找出路,紅妮集團在生產中盡量減少棉花的使用,向柔絲纖維、麻賽爾纖維、木代爾等多功能纖維和高端面料拓展。博英特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原來以外貿為主,公司近期注冊了另一個家紡品牌,逐漸向內銷轉移,從而規避匯率風險。
市經信委消費品工業處負責人表示,在原料價格高位波動和供需保障壓力加大的情況下,棉紡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只能通過結構調整來減少震蕩。一是要加快技術進步和改造步伐,采用新技術、新裝備、新工藝,擴大非棉纖維和再生纖維應用,提高纖維利用率和制成率;二是利用市場倒逼機制和相應產業政策淘汰落后產能;三是推進品牌建設,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品牌影響力,注重特色化經營,發展名、特、優、新產品。
記者從工信部網站也了解到,今年國家將著力穩定棉市,保證紡織工業原料供應。主要手段是加大優勢棉生產基地的建設和財政支持,提高棉花單產和質量;穩定棉農收益預期,研究采取最低保護價或棉花補貼政策,保證棉農收益;大力推進棉花種植產業化和機械化,提高種植效率,降低人工成本;加強市場調控,推進國內外棉價接軌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