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新疆黑英山鄉,明布拉克村里的巧婦最多,這里出產的帕拉孜在巴扎上也最受歡迎。 “明布拉克”意為“千泉”,這里水草豐茂,各家院落栽種著果樹,人們生活怡然自得。天氣晴好時,院子中央往往擺放著木質織機,一架架拉開陣勢,婦女們有說有笑地結伴兒織毯。 眾多織女中,帕里丹姆?亞庫甫的技藝最為高超。現年57歲的帕里丹姆?亞庫甫,中等個頭,很愛笑。“咔嗒、咔嗒……”帕里丹姆?亞庫甫坐在織機前忙碌著,她手下的作品已具雛形:長3米,寬0.3米,絳紅、草綠、艷紅、湖藍、玫紅、橙色、紫色,七八種顏色的毛線猶若一道彩虹,由織機變為了長帶,相鄰兩色間還配以鵝黃毛線過渡。 “這離一件完整的帕拉孜還早呢!”說話間,帕里丹姆?亞庫甫起身調整了下織機的高度,以便梭子自如穿行。她說,要織出若干條這樣的帶狀線毯,再按所需尺寸縫合,才能組成一張實用的帕拉孜。 在帕里丹姆?亞庫甫家中,炕上鋪著一條帕拉孜,炕角最顯眼處還堆放著一摞帕拉孜。她非常樂意為訪客取下展示。這些帕拉孜樸實無華,基本是彩條狀紋樣,沒有復雜修飾,配色極為雅致,幾種顏色單看很艷,搭配起來卻絲毫不扎眼。她頗有幾分自豪地說,這些花色和紋樣都是祖輩流傳下來的,色帶間配色規律全憑感覺,就是看多了自然而然的感覺。 如今,市面上出售的絨毯很漂亮,價格也不高。但當地人還是喜歡使用自己織的帕拉孜,可鋪可蓋,幾代人都用不壞。過去,各家所織帕拉孜都是自己使用。帕拉孜還是貴重的新娘嫁妝,一般人家女兒出嫁,嫁妝里有4條帕拉孜就很不錯了。 走訪明布拉克村,好幾戶人家都有古董級的帕拉孜,它們流傳了幾代人上百年,多是使用駝色羊毛未經染色紡織,有的邊緣已殘缺,透露出歲月痕跡,仍被珍愛地使用著。一位老人說,“我小時候就在這塊帕拉孜上玩耍,我的孩子、孫子也在上面玩著長大,只要能用就繼續用下去。” 由于手藝精湛,帕里丹姆?亞庫甫還在每條帕拉孜上貼上簽名“防偽”。黑英山鄉或縣城的巴扎,她偶爾會帶著作品占據巴扎一角,扯起繩子,掛出一條條帕拉孜,似一道道別樣彩虹,遠遠就能瞧見。 欲購帕拉孜的人們,往往只認帕里丹姆?亞庫甫。由于純粹手工,技藝純熟的她,每月也僅能織出三四條帕拉孜,每月趕一回巴扎,收入有限,那種自豪感卻能讓她快樂許久。 技藝傳承不褪色 從羊毛捻線、染色,到經緯紡織,再拼合成線毯。帕拉孜這種原始技藝手工毯,曾在南疆很多山鄉都存在,近些年卻慢慢銷聲匿跡了。或許是黑英山鄉地理位置偏僻,物質生活相對清貧,使之得以留存。幾十年前,不僅帕拉孜,此處連麻袋、褡褳、袷袢所用毛線,都由村民自己加工。 織一條帕拉孜至少要用4公斤羊毛,待羊毛捻制成線后,接下來的染色工藝相當關鍵。黑英山人使用的天然染料十分豐富,既有植物也有礦物,制作工藝古老而復雜。帕里丹姆?亞庫甫拿出了幾種礦石和草根,她說可做染料的還有核桃皮、石榴皮、桑樹皮等。 自治區博物館研究員賈應逸,多年從事新疆毛織品研究。她發現,古代新疆地毯使用的植物染料有:槐花、石榴皮、烏爾丹(即“茜草”)、桑樹皮、核桃皮、葡萄干等。礦物染料主要是靛石和扎克。靛石可染得藍色,扎克可染得黃色。此外,新疆還盛產白礬、綠礬等染色媒介。《隋書?西域傳》記載,“龜茲國,……饒綠鹽、雄黃、胡粉……”這些都可以作染料。 賈應逸說,這些源于大自然的天然顏料,很多至今在民間仍在使用。所織地毯色澤古樸,永不褪色,而且越舊顏色越柔和,有一種極富韻味的民間藝術氣息。 礦石染料,可以從黑英山周邊獲取,但路途遙遠危險,騎馬要走4天,行進200多公里。過去,周邊山鄉織毯多用礦石染料,因價格昂貴,黑英山鄉一些男性村民便前去采礦。近些年,因織毯者驟減、使用成品毛線多了,已鮮有人再去采集礦石染料。 自己捻線染色費工費時,需要極大耐心,成本還高。帕里丹姆?亞庫甫現今有時也使用成品毛線,“但織出來的帕拉孜缺少某種味道,識貨的人還是會選價格高一倍多的手工捻線染色的帕拉孜。” 曾經,黑英山鄉的土紡織技藝遠近聞名,很多外鄉人都來此學習紡織技術,當地不少男性也以織地毯為業。漸漸地,帕拉孜的需求量減少,年輕人也視其落伍,鮮有人再愿意學習。 作為紡織業的“活化石”,土紡織技藝淵源悠久,它的土法擇料、紡線、織造工藝流程均具有一定學術研究價值,加之它所用的是天然植物、天然礦石染色的技術,黑英山鄉土紡織已被納入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。 當地已意識到黑英山鄉土紡織技術的珍貴價值,鄉里加大了保護土紡織技術傳承的力度。自2005年起,當地中學開設了紡織職業班,學生半天上文化課,半天上紡織課。 每周紡織課上,帕里丹姆?亞庫甫和女兒手把手給學生們傳授技藝。看著學生們織出一條條還不完美的帕拉孜,帕里丹姆?亞庫甫無比欣慰,她希望有更多人愛上這門技藝,因為那是傳遞了祖祖輩輩黑英山人精神深處的東西。 出處:天山網 |